"); //-->
3月16日上午10点,由中国台湾媒体《天下》杂志主办的“半导体世纪对谈:全球芯片竞争与台湾的关键实力”论坛正式召开,邀请了台湾半导体教父、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与《芯片战争》作者克里斯‧米勒(Chris Miller)展开世纪对谈,从历史与地缘政治的角度探讨半导体的新赛局和对中国台湾的挑战。这场半导体世纪对谈,也吸引了超过70家海内外媒体,以及美国、欧洲、加拿大、德国、印度、以色列、西班牙、韩国等16国大使与事务官,四所大学半导体学院300位学生,线上线下上数千名听众一同参与。
Chris Miller 在塔夫茨大学(Tufts University)弗莱彻学院教授国际史,拥有哈佛学士、耶鲁历史硕博士学位,专精军事史、俄国史和地缘政治关系。
以下为芯智讯基于《天下》杂志及其他相关媒体针对这场论坛的报道内容整理如下:
张忠谋在50年前就提出了晶圆代工模式
首先,米勒就全球芯片新赛局发表了专题演讲。米勒在演说中表示,半导体微缩仍依循摩尔定律持续进行,如今小小一颗芯片中可以集积数百亿颗晶体管。半导体产业成长飞速,微缩在技术上很困难但要做到商业化会更困难,新的使用案例如人工智能(AI)应用正在推动产业前进。
如果从过去50 年历史发展看,军事能力的进步主要由计算、感测和通讯力驱动,换而言之就是半导体的进步。正如《芯片战争》观点所述,发展半导体的不止关乎经济繁荣,更重要的是军事优势。米勒认为,这种状况几十年内会继续存在,也意味芯片制造控制权将成为军事力量是否平衡的关键因素。
米勒表示,每年新增三分之一算力都来自中国台湾制造的芯片,以前中国台湾在半导体产业发展早期只是个小角色,但现在的重要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。半导体产业是了解国际政治的关键,中国台湾是半导体产业中心,没有人可以在不用到台积电制造的芯片过一天的生活,全球必须了解台积电在半导体科技及芯片制造上扮演的角色。
芯片产业发展从美国硅谷、德州,到中国台湾,过程中中国台湾一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包括中国台湾政府政策、国际政治改变,都提供重要改变。
米勒表示,其在研究早期,就看到一份有趣的1976年德州仪器的策略规划会议的文件,文件提到,晶圆代工的模式,设计和制造分离,创造新的商业模式。虽然我们现在对这种模式习以为常,但这却是50年前的创新想法,也正是张忠谋在德州仪器时所写的文件。
“但为何台积电在中国台湾诞生?我觉得美国企业因为自己太成功,没有继续创新,中国台湾则有几位有远见的官员,不断支持台积电的发展,为台湾带来推进科技发展的好机会。”米勒说到。
政府只是投资者的角色
张忠谋对于米勒所写的《芯片战争》一书也给出了高度是评价,“我认为对一本书最高的赞誉就是,我真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。阅读这本书其实是场怀旧之旅,因为我亲身参与了芯片战争各个阶段。”
张忠谋进一步表示,《芯片战争》是一本精彩的好书,这本书我完全认同,也许有些小小要修正之处,例如,过度强调政府在台积电成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,其实政府只是投资者的角色,而且还不是心甘情愿的投资者。
张忠谋表示,虽然台湾政府是台积电成立初期最大的投资者,但是当时政府并不是心甘情愿投资台积电。“其中有个关键人物,就是李国鼎先生,他是唯一相信我的人,政府里只有他相信我,如果不是他,政府当初也不会投资台积电。”
米勒在《芯片战争》一书中也表示,“李国鼎(时任政务委员)做这样的决定,不是只为了台湾创造就业机会而已。这个决定很重要。想像一下,如果台湾没有发展高科技业,现在可能就跟菲律宾一样。”
在李国鼎的支持下,台湾政府最终才参与了对台积电的投资。而且,出资金额也出资不到新台币100 亿元,大约是55 亿元的金额,持股达到48%。台积电成立7年后,1994年公开挂牌,上市以后,政府立刻把48%的持股卖掉,简直是巴不得立刻卖光。因为政府要赶快处分持股,所以之后台积电又选择在美国纽约上市。最后,台湾政府将股份卖到只剩6%。张忠谋后来认为,政府对台积电的持股必须保持一个水准,所以要求政府不再继续减持台积电的股****,这才是政府至今持股台积电约6% 的原因。
张忠谋强调,当时飞利浦是台积电第二大投资人。而飞利浦是张忠谋去找来的投资者,原因是当时是政府府要求张忠谋要寻求更多的海外投资,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的投资进来后,让政府的持股能够顺利地出脱。所以,张忠谋后来才会去争取飞利浦的投资,飞利浦的投资占比达到28%。其余24%至25%邀请了其他投资人。后来飞利浦股****也降到了7%。
当然,台湾政府除了最初提供了资金支持之外,也有提供其他形式的支持,例如最初是来自工研院里的IC研究团队,大约有120名工研院成员加入到台积电,成为核心小组的成员。
米勒提问张忠谋,创建台积电时,预期之后的十年、二十年会有什么结果?
张忠谋表示,1987年建立了台积电,当时只希望公司可以活下来而已,我不想让政府失望,因为政府当时给了台积电半数的投资,前几年遇到很多困难,但是从1991年开始,台积电成长飞快,年复合成长率连续十年超过50%。张忠谋表示,当时没有预料到台积电会有这样的规模和可能性。
台积电已学会跟四百个伙伴一起共舞合作,英特尔则是一个人独舞
在美国大力发展本土芯片制造业的背景之下,英特尔CEO基辛格在上台之后提出了IDM2.0战略,在持续发力先进制程技术的同时,还大力扩张产能,并重启了晶圆代工业务。
对此,主持人向两位嘉宾提问,英特尔在美国打造自己的晶圆代工有什么利弊?
米勒对此认为,现在虽然许多国家想参与半导体供应链,追求芯片自给自足、对企业是利好,但想真正做到,除了要耗费巨资,且结果技术恐怕也没有预想好,因此认为没有任何国家能做到芯片完全自给自足。
对英特尔来说,发展晶圆代工业务很不容易,米勒指出,过去有许多公司尝试与台积电竞争,有些虽有成功,但最后台积电还是有其经济规模优势,因此难以与其匹敌。身为历史学家,虽不敢英特尔预测此举会不会成功,但可确定的是从头打造晶圆代工并不容易。
对于发展美国本土芯片制造也是否能让美国做到芯片自给自足?米勒认为,虽然企业总部在美国,但产业其他供应商分布在其他国家。由于供应链如此复杂、且横跨许多不同国家,因此公司总部在哪里虽然重要,但不需过于强调。
张忠谋对此则表示,英伟达(NVIDIA)CEO黄仁勋曾说过,台积电已学会跟400个伙伴一起共舞,但英特尔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在舞池中跳舞。他非常认同此评论,并认为这点颇为重要,并认同米勒所言,即台积电的成功不是靠自己单打独斗,而是融入国际供应链中。
大陆半导体技术落后台湾5-6年
近年来,各国争相发展半导体产业。张忠谋表示,美国推出半导体等产业政策,是想让中国大陆芯片发展脚步缓下来。“我对这点没什么意见,甚至说我支持这样方向”。
张忠谋进一步指出,在制造科技技术方面,他认为中国大陆起码落后台湾五六年,他看过中国大陆生产最先进的芯片时遭遇困难,但台积电五六年前就能轻易制造那些芯片,因此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技术至少有5、6年的差距。
半导体供应链将两极分化
在整场对谈中,张忠谋询问米勒在没有战争发生的情况下,未来5年、10年芯片供应链的样貌为何,米勒直言“很明显,供应链会有两极分化现象”。
米勒认为,会出现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两个派系;另一方面,很多国家都强调要扩大半导体投资,如美国、欧洲、日本、印度等,可以预见,未来芯片产业投资规模会越来越大,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已经这么做了。
不过米勒表示,目前存储芯片集中在韩国生产、逻辑芯片集中在中国台湾,而半导体设备生产则集中在另一些特定国家,这种集中化程度会慢慢降低;五年后再来讨论半导体产业供应链,应该会看到很大改变。
张忠谋表示,认同会有两极化发展,确实看到供应链有此趋势。
米勒表示,芯片制造需要经济规模,但也要考虑如果过度集中,稍有差池,世界经济都会受到影响。再加上地缘政治,现在比过去更危险。芯片制造多元化的效益,跟集中化带来的规模之间,真的需要达到微妙的平衡。
美国芯片制造成本比中国台湾高50%
对于多元化供应链,张忠谋表示台湾制造业转移到美国,这已经是进行式,成本势必会上升。张忠谋预期,美国芯片制造的成本比中国台湾制造要高出50%,这可能还是低估的,“比我被低估的比例更被低估了”。
张忠谋强调,中国台湾、日本、韩国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制造业,最重要的是人和工作文化。在芯片行业,我们需要让机台全年无休24小时的运作,如果在美国机台半夜故障,大概要隔天早上才会有人来修理,如果在中国台湾,可能半夜两点就修好了,这就是工作文化产生的竞争力。台湾有很好的技职学校,培养出很专业、认真工作的技术人员,这些负责维护机台的技师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